在烟台的大街小巷,每天都奔波着这样一群人,
他们就是平凡而伟大的“城市的美容师”———环卫工人。10月26日,环卫工人迎来了山东省第十八届环卫工人节。
从手拉肩抬到保洁车清扫
一提起环卫工人,人们立马会想到:挥舞着一把大扫帚,满大街尘土飞舞地扫着.....如今,这一场景在市区早已成为“过去式”:清洗
扫路车代替了“大扫帚”,电动保洁车取代了环卫工手中的小推车,环卫工人由“灰头土脸”变得神采奕奕了......
烟台市环卫处退休工人商京武说,当时环卫工人的家底就是铁锨、扫帚、扁担、背桶、地排车。他回忆道,1954年,环卫工人清运粪便、垃圾的地排车由木轮更换为胶轮,再安装上轴承,减轻了环卫工人的体力劳动,这在当年是轰动一时的技术改造呢。
1979年,19岁的姜俊田就业到烟台环卫处,负责清运垃圾,装运垃圾就靠一把铁锨和两条胳膊,每人每天平均要装20多吨。“我觉得太苦了,老工人对我说:小姜,知足吧,现在不用拉地排车了,以前每天要拉车来回走几十多里路呢。”姜俊田说,他那时已经用上了“摆来夹子”,就是一种介于拖拉机和货车之间“四不像”动力三轮运输车。
“你看现在。扫街有扫路车,
宏宇环卫垃圾车www.azyqc.com,转运有压缩车,环卫工还有‘骑坐’。骑上电动保洁车,往返保洁‘一溜烟’……干起活来多轻松多,那时想不敢想”姜俊田非常感慨。
垃圾从填海填山已变废为宝
“从解放之初到80年代,烟台市区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填海。”烟台市环卫处退休老职工扈令誉回忆,那时候垃圾填海的地址就在火车站以北,到1956年火车站通车了,垃圾场就西迁到地方港了,那时候叫围海造地。
进入80年代中期,由于海港扩建,垃圾没有地方填了,在芝罘区娄子山建起首个50亩地的垃圾填埋场,自此结束了市区生活垃圾填海的历史。此后,随着逐年扩容,到了1997年,娄子山填埋场占地面积达243亩,填埋垃圾190万吨,填埋空间接近饱和了。
烟台市垃圾处理场场长李德坤告诉记者,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,生活垃圾急速增长。仅芝罘区日产垃圾就达到600吨。而且,垃圾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,塑料袋、泡沫盒等不可降解物、重金属、有机物大量增加,简易填埋场无法应对垃圾带来的污染。
“垃圾处理,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缩影,目前研讨的垃圾处理已经达到无害化、资源化、减量化了。”李德坤说,目前,以往把生活垃圾单纯填埋的处理模式,已经“升级”为综合湿解了,即,把垃圾作为一种原料进行综合处理。在生活垃圾中,有22%的有机质被制成了营养土,回收利用的能源相当于每天节省40多吨煤炭。最后需要填埋的灰渣,仅占5%,垃圾填埋量减少了95%,这样,生活垃圾这一“错位资源”看变废为宝了。这项技术是全国首创,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呢。
日垃圾处理达1600多吨
昨天,记者走进在距离市区30多公里的生活垃圾处理场,远离了城区的繁华喧嚣,往来车辆和机器的轰鸣让忙碌的场区显得格外空旷。垃圾处理场副场长告诉记者,生活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烟台市六区的生活垃圾,目前每天垃圾处理量高达1600多吨。
今年33岁的王振华2003年从山东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,一直在环卫处生活垃圾处理一线,至今已经了9个多年头了。
垃圾处理场李德坤场长介绍,王振华查主持的十几项污水处理工艺改造,在2007年建设部对全国372座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检查评价,我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在全国成为首批58家Ι级处理场之一,他目前已经成为垃圾处理厂的“技术大拿”了。其技术成果处理垃圾渗滤液,每年可节省运行费用近20万元。
如今日转运垃圾800吨
“烟台市环卫处职工独立研制设计的封闭式轮胎充气安全保护装置,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。”环卫处生活垃圾转运站站长田兆兴不无自豪地说,这是烟台市环卫史上首次获得的国家专利授权。
田兆兴介绍,他所在的生活垃圾转运站,承担着转运市区垃圾的任务,平均每天转运800多吨垃圾,
宏宇垃圾车往返行程达70多公里,工作量大,运输作业地形也复杂,每天至少要为20多条大型转运车轮胎充气。轮胎充气中有一定的安全隐患,一旦爆炸,很容易砸伤维修工,全国各地曾发生多起轮胎充气爆炸造成伤亡事故。
为此,田兆兴率领职工投入科技创新中,他与技术人员反复试验,设计制作的封闭式轮胎充气安全保护装置终于成功,造价仅2000多元,彻底解决了轮胎充气时存在的安全隐患,操作还省时省力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文章出自湖北宏宇专用汽车有限公司www.azyqc.com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